紅腫又搔癢的蕁麻疹(Urticaria)是許多人的困擾,臺灣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受到急性以及慢性蕁麻疹所苦。蕁麻疹是由於皮膚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釋放出組織胺所致,但肥大細胞受到刺激的來源卻不一定是過敏原。

很多時候蕁麻疹的發作找不出明確原因,因此在治療上多以「治標」為主。藉由自我記錄發作的頻率、程度以及飲食作息,可以有效地控制蕁麻疹的誘發因子,減少發作的頻率,讓皮膚保持健康平衡的狀態。

當皮膚浮起紅腫又奇癢無比的大片疹子時,是很多人的感到困擾的惡夢之一。這類發作非常迅速的疹子稱作蕁麻疹(Urticaria)、風疹,被視為是皮膚過敏的症狀之一,但其實蕁麻疹的發作卻不一定是接觸到過敏原所致。

 

急性蕁麻疹:數分鐘至兩小時出現的膨疹

 

蕁麻疹可依發作的時間分為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由於表皮下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釋放出組織胺,進而使皮膚產生發炎、紅腫、搔癢等症狀,因此在皮膚表面浮出膨起的紅疹。接觸到過敏原後,蕁麻疹可能於數分鐘至兩小時以上才出現。

多數的蕁麻疹發作為急性,於24小時內會消退,但可能會輪流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蕁麻疹為膨疹(wheal),類似蚊蟲叮咬的紅腫,但大小、形狀不一。且會有持續數個小時的極度搔癢感,約有25%的人會出現血管性水腫,於嘴唇、眼皮或手掌出現腫大的症狀。若為嚴重的血管性水腫,可能導致咽喉腫脹,引起胸悶、呼吸困難,危及生命!

大多數的急性蕁麻疹會在數天後改善,但若反覆發作長達六週以上,則轉為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膨疹反覆出現六週以上

 

若是蕁麻疹反覆出現的時間超過六週,便是「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的出疹原因相較之下較難尋找,有時候可以明確找出誘發原因,有時候即使進行過敏原測驗也沒有結果。目前醫界認為慢性蕁麻疹是一種自體免疫過度活化的疾病,和患者的體質有關。

據統計,慢性蕁麻疹的發生常在30至50歲。成人發作的比例較兒童高,且女性多於男性。約有六成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找不到病因,有的人會出現皮膚劃紋症(dermographism),也就是因為物理壓力而讓皮膚細胞釋出組織胺,產生局部皮膚腫脹反應。但皮膚劃紋症不一定伴隨搔癢感,也不與慢性蕁麻疹的發作有正相關。

 

誘發蕁麻疹的來源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表現,但不等同於皮膚過敏。因為除了急性皮膚過敏會產生蕁麻疹的症狀,還有其他誘發蕁麻疹的因子。

現代人工作時間長,生活壓力大。研究顯示長期工時長、與人缺乏互動,都可能造成內在的情緒壓力,進而誘發或增加蕁麻疹的發作機率。而據台大醫院統計資料結果,有高達七成的慢性蕁麻疹患者自認長期壓力大,同時有失眠情況。

有些物理刺激也會讓皮膚細胞釋出組織胺,如前述的皮膚劃紋症,便是因為物理壓力而產生皮膚局部的腫脹反應。因此膨疹不代表皮膚有過敏症狀,這類型的膨疹也不一定會有搔癢感。

其他原因如細菌、黴菌的感染,或是感冒也有可能引發蕁麻疹。有一些患者則是因為自身免疫系統的功能失調,讓免疫細胞攻擊自身的健康細胞,因而產生蕁麻疹。

 

蕁麻疹自我紀錄

 

台灣約有五分之一的民眾受急性及慢性蕁麻疹所苦,但多數的蕁麻疹很難經由過敏原檢測而準確得知。一來蕁麻疹不一定是特定過敏原所引起的反應,可能是壓力或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二來過敏原檢測多為複數結果,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記憶的干擾,例如幼年時對於雞蛋過敏,年紀漸長後,食用雞蛋已經不會出現過敏反應,但檢測結果仍會將雞蛋列入過敏原之一,這是因為免疫細胞留有幼年過敏的記憶所干擾。對於患者而言,知道「過去式」的過敏原對於蕁麻疹的治療並沒有幫助,反而可能過於擔心,進行不必要的飲食限制,增加日常生活的壓力。

相較於過敏原檢測,確實的日常紀錄將更有助於讓患者掌握蕁麻疹的發作程度與飲食、生活之間的關連。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引進了國際間通用的蕁麻疹檢測表格「活性七日檢測表USA7」,協助患者每日記錄蕁麻疹發作時的「膨疹數量」及「搔癢程度」,將蕁麻疹發作的情況具體量化記錄。

患者在持續一至二週的逐日記錄後,配合飲食、生活作息與醫生討論,可以更為具體且明確地溝通發作時的情況以及對生活的影響。醫生也能更為適切地安排用藥,視病況調整治療方式。

▶ 點此下載「活性七日檢測表USA7」

 

蕁麻疹的治療

 

一般而言蕁麻疹的治療是以臨床診斷為主,而發作時雖然皮膚外觀浮起澎疹,患者感到搔癢難耐,但嚴格來說多數都屬於不危急的病症。除非因嚴重的過反應而在呼吸道發生血管性水腫,可能導致患者呼吸困難。

絕大多數的蕁麻疹治療會針對症狀,例如開立舒緩、止癢、消紅腫的藥物,以及必要時開立降低血管性水腫的藥物。約有七成的急性蕁麻疹患者在不使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症狀便會自行消退。

慢性蕁麻疹有時與患者體內存在慢性發炎以及感染有關。若醫生認為有必要,會請患者進行胸部X光,或是抽血等檢查,以進一步確認患者是否有其他被忽略的疾病。

實務上醫生最常開立的便是抗組織胺的藥物,由於蕁麻疹主要是由於皮膚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所引起,因此以藥物阻絕組織胺的影響是最為直接、有效的作法。過去由於第一代抗組織胺容易有嗜睡、昏沉等副作用,但目前常用的第二代抗組織胺副作用較小,是治療蕁麻疹症狀時的一線用藥。

抗組織胺藥物多為處方藥物,患者若是覺得藥物效果不佳,或是對用藥有所疑問,切勿自行停藥或換藥。應向醫生詢問、討論過後,由醫生決定是否更換藥物或停止用藥。

 

蕁麻疹的日常照護

 

雖然蕁麻疹無法根治,但若是好好地控制,可以不再復發。由生活及飲食的自我管理,是控制蕁麻疹發作的最有效辦法。

藉由飲食紀錄以及「活性七日檢測表USA7」的紀錄,找出最有可能的過敏來源。若有已知的食物過敏原(台灣常見的是甲殼類及堅果過敏),最好避開不要食用。若是藥物過敏,通常很容易發覺,需要記錄下來,日後就醫時提供給醫生參考。

生活作息方面,儘量規律生活、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減輕身心壓力,都有助於控制蕁麻疹的發作。

若想要緩解蕁麻疹發作時的奇癢,可以藉由冷敷的方式,讓皮膚局部降溫、血管收縮,以減緩搔癢感。請不要再去搔抓患部,以免讓皮膚表面受損,造成二次傷害。真的覺得難以忍受時,可使用藥物舒緩,以及避免皮膚有額外地外來刺激,如接觸熱水的溫差、過於乾燥、緊身衣物壓迫等,才能讓皮膚在最短時間內回復健康平衡。

參考文獻

臺大醫院皮膚部專任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來無影去無蹤旁人無法理解的癢 蕁麻疹不一定是過敏〉http://www.derma.org.tw/index.php?sort_no=1402039983&sort_s_no=1405065049&id=1414144996

臺大醫院皮膚部專任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朱家瑜醫師,〈蕁麻疹自我紀錄與控制:國際通用「UAS7」活性檢測表〉http://www.derma.org.tw/index.php?sort_no=1402039983&sort_s_no=1405065049&id=1405065126

閱讀更多文章

避開過敏原才能有效治療!decent rossi告訴您皮膚過敏的原因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