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逐年增高,近年來由於對其致病機轉瞭解,更明白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皮膚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分四個層面:遺傳基因的傾向、皮膚障壁功能缺失、異常的免疫反應以及接觸到外在環境的過敏原或是刺激因子。而在臨床上又因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的表現不同,而讓判斷更加困難。

民眾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常有不正確認知,誤以為只是單純的皮膚病,忽略了這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長期忽略不理會,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容易讓免疫系統錯亂。

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簡稱AD)的盛行率逐年增高,學齡前兒童約有10%被醫生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而學齡兒童也有約7.6%被異位性皮膚炎所困擾,是目前小兒皮膚疾病中最常見,也最為困擾照護者的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其實相當地複雜。台大醫院整理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認為可以分作四個部分:

遺傳基因的傾向

相信不少父母都聽醫生說過這句話:「如果父母有過敏,小孩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是過敏兒」,異位性皮膚炎同樣也有非常明顯地家族關連性。目前有些研究指出,有一些基因因素確實會影響皮膚表皮的分化,影響它的障壁功能。

皮膚障壁功能缺失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表皮有一些先天的缺失,像是細胞間隙中保持水份的結構蛋白數量較少,都容易造成表皮角質層的水分散失,也讓皮膚表皮的保護力降低,讓過敏原或是刺激物質容易穿透至皮膚內,引起發炎反應。另一種情況則是角質細胞周圍的親脂性脂質量不足且稀薄,使得必需脂肪酸的代謝異常,作為建構角質層細胞黏合劑的神經醯胺大幅減少,導致皮膚的水分流失,變得脆弱、乾燥且容易併發某些發炎症狀。

異常的免疫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血清中的IgE抗體濃度明顯偏高,因為遺傳的基因有導致過敏的傾向,使得患者的免疫系統在接觸到外在環境的過敏原或是刺激因子時,產生異常反應,讓皮膚顯示出過敏發炎的徵兆。

外在環境的過敏原或是刺激因子

引起過敏原的因子十分多元且因人而異。通常四個月前的寶寶,主要過敏的症狀,通常來自皮膚與腸胃道。黃瑽寧醫生表示,嬰兒的皮膚薄嫩,因此空氣中的過敏原、內在誘導物、或是壞的細菌都可能經過皮膚表層,滲透入嬰兒的體內,引起過敏反應。四個月前的寶寶所攝食的應只有母乳或是配方奶,若有過敏反應,可由這個方向改善。

四個月後到三歲前的嬰幼兒,他們的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食物過敏原所引起,這類型的食物過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改善。

三歲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原因轉變為塵蟎與皮膚上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分泌的外毒素,這兩種過敏原讓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不斷持續且反覆惡化,不易痊癒。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表現

在病人的身上,可以觀察到的第一個異位性皮膚炎的警訊便是小孩原本應該細緻柔嫩的肌膚變得粗糙,這是病灶處的皮膚屏障受損的第一個訊號。若是置之不理,病灶處便會被細菌入侵。體內的白血球為了消除外來的細菌,會大量地聚集於病灶處,引起皮膚的泛紅、出疹或是脫屑。

此時,如果其他的過敏原也來湊熱鬧,皮膚的發炎反應便會變得更加複雜,也更難痊癒。最嚴重的情況,皮膚長期而反覆的發炎情況可能會讓身體的自體免疫系統錯亂,連正常的情況都被免疫系統誤認為需要防禦的情況,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過敏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在臨床上有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三個進程,不同的進程皮膚的表現不同。

急性期的皮膚病灶會有紅斑性丘疹,病人會感覺到強烈的搔癢感;亞急性期的病灶轉變為紅斑性、有破皮及脫屑的疹子;慢性期則以皮膚苔蘚化、皮膚增厚及纖維化的疹子。藉由視診和觸診,可以發現皮膚的厚度在急性期與慢性期的不同。患者身上可能同時有著急性期的區域以及慢性期的區域,然而不論是那個時期的病灶,皮膚都會呈現出乾燥、沒有光澤的狀態。

近50%的異位性皮膚炎由嬰兒時期便有徵兆,30%的病人在1歲至5歲間確診。患者的年紀不同,病灶的區域與表現也有所不同:嬰兒的異位性皮膚炎常以急性表現,較常出現於兩頰、前額、頭皮、脖子、軀幹以及四肢的伸側。較大的孩童則在肘彎處、膝彎處、耳垂、腕關節等皮膚皺褶處。隨著年紀漸長,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會消失,但幼年時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長大後接觸到刺激物質會容易感到發癢,甚至引起發炎反應。

醫生在判斷是否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時,需要綜合各項臨床表徵。主要的臨床表徵有:

  1. 皮膚搔癢
  2. 典型的皮疹型態與分佈
  3. 慢性或反覆性的皮膚炎
  4. 有異位體質的個人或家族史

錯誤認知: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僅是皮膚病

許多照顧者或是長輩們常會輕忽異性位皮膚炎對於幼童的影響,甚至有此照護者會質疑:「不過就是皮膚粗糙(或是皮膚不舒服)而已,應該不用太在意吧?」但隨著研究進展,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皮膚疾病,更可能是全身性疾病(systemic disease)的開端。

近年來,兒科醫生提出簡稱「3A」的過敏三部曲,便是提出過敏的進展走向為異位性皮膚炎、氣喘(asthma)及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雖然異位性皮膚炎會隨著年紀漸長而症狀緩解,但是後續可能會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問題。

異位性皮膚炎並非是單純的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保護能力較差,容易使得外界的細菌、過敏原等物質進入體內。加上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善,對於這些外來刺激物質還沒有建立起耐受性,反而是致敏化的反應較為嚴重。

當致敏化的反應不僅是在皮膚上,而循環至身體各部位時,便很容易在接觸到過敏原時,產生全身性的反應。舉例而言,可能當皮膚接觸到過敏原時,便起疹子;如果是碰到眼睛便會狂流眼淚、碰到鼻子便會不停打噴嚏等。

另一個嚴重的反應便是前述所提及的,當身體長時間處於慢性發炎的情況下,容易讓免疫系統錯亂,攻擊不必要、非外來的細胞。因此,如果能在第一步安撫好脆弱皮膚的發炎反應,進而幫助它維持、建構良好的保護屏障,才能有效地預防外來物質進入體內。

異位性皮膚炎是目前公認最難治療的過敏性疾病之一,即便對於其致病的機轉漸漸瞭解,但由於皮膚症狀的多樣化、個人搔抓等因素,讓在治療上更加棘手。異位性皮膚炎為嬰幼兒、兒童及照護者所帶來的嚴重生活上的困擾,亦高於一般皮膚疾病甚多。瞭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及症狀,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後,才能有效地對症治療。

參考資料

《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及衛教指引手冊》

林于粲,〈小兒異位性皮膚炎〉,《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避開過敏原才能有效治療!decent rossi告訴您皮膚過敏的成因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