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體質,由於皮膚屏障先天較為脆弱,讓外來因子容易引起體內免疫系統不正常的活化。在治療上,以「保護皮膚」以及「調節免疫系統」兩個面向為主。

針對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的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用藥方針並不相同。但多數情況下,抗阻織胺及類固醇仍是療效甚佳的選擇。近年來生物製劑及光照療法也加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行列中,期待可以更為舒緩患者的身心壓力。

異位性皮膚炎是由於先天性的皮膚屏障受損,讓外來因子引起體內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因此在治療上,分作兩個方向,一個是保護皮膚、維持屏障;一個是調節免疫系統的運作。而當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處在急性期、亞急性期或是慢性期時,醫生所採取的治療方針也有所不同。

常見用於異位性皮膚炎臨床治療的藥物

當患者處於急性期時,醫生會以消除皮膚的發炎症狀以及舒緩患者的癢感為優先考量,開立口服抗阻織胺以及類固醇藥物。如果患處已經因為搔抓的傷口而有細菌感染時,還會以佐以抗生素治療。

而在亞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處的特徵是皮膚乾燥、脫屑的疹子以及鱗狀丘疹,皮膚會隨著慢性苔癬化而增厚或龜裂。此時的治療重點在於重建肌膚屏障,避免外來的刺激因子、過敏原再次啟動免疫系統的不正常活化。

醫生會指示患者在患處可以使用質地較為厚重的敷料避免乾燥、加強肌膚的保濕。目前有醫生提出在急性期外,間歇性地於患處使用局部類固醇,可有效防止異位性皮膚炎復發,也減少皮膚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數量。

若是嚴重程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建議居家進行濕敷療法

除了以患處狀態判定之外,臨床上還會綜合患處面積的大小,評斷其嚴重程度。

輕度:只有輕微的皮膚症狀(無論面積大小)。

中度:嚴重發炎反應的皮膚症狀,且面積佔全身面積的10%以下。

重度:嚴重發炎反應的皮膚症狀,且面積佔全身面積的10~30%以下。

極重度:嚴重發炎反應的皮膚症狀,且面積佔全身面積的30%以上。

針對重度以上的患者,除了以藥物治療外,還會建議患者合併濕敷療法:於嚴重惡化的患處,在塗藥或使用保濕劑後,用濕的紗布包紮數層後,最外層再以乾的紗布或是彈性繃帶予以固定。

濕敷療法可以加強患處的保濕以及藥物的吸收,同時避免患者無意識地搔抓患處。一般而言,濕敷療法進行3天就有顯著效果,但不建議施行超過2週。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治療難點

瞭解異位性皮膚炎可能對於人體,尤其是免疫系統尚未完整建立的嬰幼兒傷害後,照護者或許會積極就醫,但實際就醫後的「用藥」問題,也是醫生常和病家產生拉鋸之處。最常被使用於舒緩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為抗組織胺與類固醇,同時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藥物之二。

對於抗阻織胺的排斥心理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灶處的皮膚發癢是由於體內組織胺所引起,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藉由抗組織胺,讓免疫系統所分泌的組織胺無法作用。但多數家長對於抗組織胺藥物有著昏沉嗜睡的既定印象,如果患者是學齡孩童,更不希望醫生開立抗組織胺藥物,以免影響孩子的上課狀況。

然而,「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最讓人難以忍受的症狀,尤其是對於年紀幼小的嬰幼兒,更難控制自己的小手去搔抓患處,或是忍不住摩擦身體抓癢。搔癢感除了影響嬰幼兒的睡眠以及情緒,外力搔抓產生的傷口是一個皮膚防禦屏障的直接破口。後續如果引發了傷口的細菌感染,會使得皮膚發炎的情形更加複雜,治療的難度也隨之提高。

而年紀較大的孩童,或許在清醒時可以極力控制不去搔抓皮膚,但在睡眠中無意識地搔抓磨擦,因為是不自主的反應而無法克制。常有照護者反應,小孩一覺起來,病灶處被抓出不少傷口,甚至流血及組織液。不僅患者本身不舒服、承受心理壓力外,對於照護者而言也相當打擊。

因此,在急性期的治療上,仍會希望以抗組織胺協助患者,快速舒緩搔癢的症狀。

對類固醇的恐懼心理

另一種常使用於急性期治療的藥物則是類固醇。在台灣不少父母對於類固醇的抗懼心理更甚於抗組織胺藥物,認為類固醇所帶來副作用大於其正面療效。很多家長甚至患者拒絕使用含有類固醇的藥物,詢問他們排斥類固醇的原因,多半會得到擔心皮膚變薄、產生抗藥性、或是依賴類固醇等等答案。

在醫生眼裡,類固醇是極為有效的舒緩過敏、抗發炎藥物,也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急性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急性期時,類固醇藥膏搭配潤膚劑的使用可以顯著地降低復發風險。

站在醫生的角度而言,任何藥物都有它的效果與風險。透過照護者、患者與醫生以開放的態度溝通用藥,回饋用藥感想,可以讓藥物在最低風險下有效地發揮效用,達到治療效果。

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興治療方式

免疫抑制劑與新興生物製劑的問世

近年來隨著對於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的機轉逐漸瞭解,以及新型藥物的開發,讓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可行性更為提升。許多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於傳統治療僅有26~52%的成效,可望在引入新興藥物後得到更有效的治療。

新發展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因效果佳且無類固醇的副作用,已被認為是2歲以上患者的安全用藥,可使用於重度及極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台灣健保於2020年12月通過新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嘉惠更多中度至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成人患者。

雖然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目前觀察較無類固醇的副作用,但仍有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副作用,患者也需要持續追蹤肝腎指數與至血球數量,在治療效果與藥物副作用之間取捨,達到平衡。

安全、可全身使用的紫外光照治療

除了一般的口服、外用藥物之外,紫外線光照也被應用於治療中度以上的異位性皮膚炎。陽光中的紫外光為10~400nm,會對皮膚造成傷害的UV-A及UV-B分別為320~400nm及280~320nm波段光,而醫療所使用的紫外光是以311~313nm波段光。以這段特殊的波段光照射皮膚,達到免疫調節和消炎作用,不僅不會增加皮膚癌的發生率,即使是懷孕中的婦女也可以藉由光照療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對於大人小孩而言,雖然只是皮膚病症,但急性期的搔癢難耐、亞急性或是慢性期的皮膚變厚影響外觀帶來的壓力,都讓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感到身心俱疲。

幸運的是,隨著醫療進步,對於疾病的瞭解及用藥的選擇都越來越深入。希望隨著時代進步,可以儘可能地減輕患者們的身心壓力,與異位性皮膚炎體質和平共處。

參考資料

王壯銘(嘉基兒童醫學部主任暨小兒科過敏氣喘科主任),〈異位性皮膚炎〉(2021/04/01檢索)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衛教手冊》(2021/04/01檢索)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會,〈2020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出爐,生物製劑治療健保給付造福更多異膚病人〉(2021/04/01檢索)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過敏首部曲!decent rossi帶您瞭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及臨床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