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得了濕疹怎麼辦?如何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反覆發作?
各種「濕疹類皮膚炎」的診斷、疾病成因與治療方式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其中仍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也是治療濕疹的關鍵。
許多人因為對濕疹不甚了解,而只是看看醫師、吃藥塗藥,甚至在藥物的使用上不一定符合醫囑(自行於藥局買成藥使用)。輕微的濕疹或許可以獲得控制,但大部分的慢性濕疹患者,如果只是單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一類的消炎止癢藥物治療,病情不一定能完整治癒,容易有反覆發作,甚至是變本加厲的情形。
濕疹的成因及治療
濕疹的成因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多項原因共同交互影響的結果,其中包含了人體本身的免疫機能變化(如:過敏體質)、皮膚保護能力下降、反覆受損來不及修復、在皮膚受損的情形容易產後後續的發炎感染(黴菌、細菌感染)。
機體免疫混亂
濕疹類的皮膚炎起初發生症狀的主要原因便是「過敏反應、身體免疫機能的混亂」,引起免疫混亂的情形可以分為「外因性」和「內因性」兩大類型。
外因性的類型
像是接觸性皮膚炎、乾燥性皮膚炎、過敏性皮膚炎、富貴手等等,可能會因為外在接觸物質、食物過敏、熱水、清潔劑、濕度、摩擦等等,由外在刺激因素接觸而明顯誘發症狀出現,如此便屬於外因性造成免疫混亂情形。
內因性的類型
像是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神經性皮膚炎、汗皰疹等等,大多具有基因體質、情緒壓力、飲食不節、作息不定(中醫認為會造成體質變化)、內分泌與代謝紊亂等等為潛在因素,當天氣變化或其他外在因素刺激之後快速地被誘發症狀,或是加劇症狀的表現,如此會比較屬於身體本身、內因性造成免疫混亂的情形。
一般而言,外因性造成免疫混亂的情形比較容易治療,首先要去除「已知會誘發過敏反應的接觸物質」,通常伴隨患者的職業接觸史也需要納入考量(如:清潔劑、乳膠、化學物質接觸等等)。
內因性的治療上,則是大家在中醫門診經常聽到,依照患者的體質情形不同,得以判斷是不同的原因造成皮膚發炎的情形,而有不同的「中醫證型」(氣虛、血瘀、血虛、濕熱)診斷,同時給予相應不同的中藥物治療,同時患者也需要注意生活中有那些明顯會誘發的因子(如:情緒激動、焦慮、睡眠不足、飲食習慣等等)盡量避免之。
皮膚保護受損
皮膚保護受損是最常見的濕疹型皮膚炎的續發性病因,大部分的濕疹性皮膚炎在症狀一開始都會伴隨明顯癢感,大部分的患者也會不經意地搔抓。若本身的皮膚偏為乾燥、敏感,因原本的肌膚構造較為脆弱,表皮層缺乏脂質,令體內水分經皮膚過快流失,外界刺激物容易刺激而發炎,如此就更容易在搔抓之後破損產生細微傷口,這些肉眼不易發覺的細微傷口會使刺癢感加劇,進而與反覆搔抓變成無限循環。
在連續的反覆破損、修復增生之後,皮膚表面便會粗糙化,產生所謂的「苔癬化現象」。皮膚保護受損的情形需要一定的時間修復,在這段期間針對皮膚增加額外保護便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清潔上的疏失,最容易在這個階段對皮膚造成二次傷害,因此會建議如果皮膚已有發紅、發炎破損情形,清潔上建議盡量減少清潔用品的使用。(很多人會想說用所謂的天然手工皂,事實上手工皂大部分清潔力反而較強,更容易造成傷害)。建議使用單純的清水溫和沖洗患處就好,也盡量避免『搓、擦、洗等動作』,水溫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使用溫、涼的水溫可以減少刺激、發炎充血情形發生。
在平時的照護方面,建議可以增加皮膚表面角質的水、油保護層,如此可以減少外在因素的發炎刺激,像是使用成分單純的乳霜(乳液、凝露含水量雖多,但保護能力較不足夠,較不適合乾性、受損肌膚。),適量的使用含有神經醯胺(Ceramide)的乳霜,對於部分濕疹患者也會有幫助效果。
在現代的中醫而言,會使用具有保濕能力、添加消炎藥材製成的乳霜、油膏質地藥膏,如:青黛膏、青珠膏。將其大量外敷在患處,有相似於近年興起的「濕敷療法」的效果,可以消炎、保濕、減少癢感、保護表面減少刺激發生。更重要的是,使用上不會具有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如皮膚萎縮、乾燥、微血管擴張以及較嚴重的類固醇成癮戒斷症(Topical Corticosteroid Addition,TCA)等情形。
外在感染介入
在慢性濕疹的患者,因為長時間高頻率的搔抓,皮膚表面產生的細小傷口容易使外界的感染源入侵,打破菌種平衡,進而產生感染發炎情形。其中在小朋友最常見與異位性皮膚炎併發出現的就是「膿痂疹」。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嚴重搔抓之後,當傷口破皮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皮膚的表面發紅形成黃色的化膿結痂狀,痂內有黃色組織液具有強烈的傳染力,也就是所謂「膿痂疹」。
「膿痂疹」只要皮膚接觸就會傳染,許多小朋友在搔抓身體他處時,也會一併造成其他部位的感染,同時同儕、兄弟姊妹之間也容易互相傳染。
除了膿痂疹,許多慢性濕疹同時也會合併黴菌的感染,此時如果單純使用類固醇藥物塗抹(很多患者會自作聰明買藥擦),會使感染情形更加嚴重,因此在藥物的使用上要特別注意。
具有感染狀態的濕疹患者在外用藥上要特別注意,護理上也不能再一味的使用乳霜保濕,需要優先將感染發炎情形控制下來,否則長時間的反覆感染也會造成慢性濕疹的情況加重。中醫治療上,一定要內服中藥將感染發炎情形控制,若情況較嚴重則可以配合西醫使用抗生素治療,在感染期結束之後可以服用中藥增強免疫力以避免再次感染。
結語
濕疹型皮膚炎在台灣其實是十分常見的疾病類型,同時也是需要較長的時間與疾病奮鬥。而對於有濕疹型皮膚炎病史的患者而言,即使在於沒有症狀表現的時候,免疫與皮膚的狀態都需要多花些心思去照顧,如此才能盡可能地避免症狀出現而一發不可收拾。
在於濕疹的西醫用藥上,其中一類重要的用藥便是類固醇的使用,類固醇藥物就像是雙面刃,在醫師的劑量、時間控制之下使用得宜,確實許多輕微的濕疹發炎情形可以被快速的控制而阻止之進入惡性循環。但是針對反覆發作性、慢性的濕疹患者而言,類固醇長期使用的情形便要非常的小心,切忌自行購買成藥、藥膏使用,以免情形惡化。
以中醫師的角度,筆者會建議有反覆濕疹發作或是慢性濕疹的患者,可以轉為使用中藥膏外敷與中藥內服治療,如此可避免類固醇長期使用的一系列副作用,即使是難治療的慢性濕疹,臨床也已有許多患者在中醫師的穩定治療下得效顯著。
授權轉載
原文網址:太濕或太乾 濕疹成因與治療
作者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