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濕疹是一個廣泛的定義,無論是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等,只要是皮膚有發炎、紅腫、組織液流出、脫屑等的皮膚症狀,都可以稱為「濕疹」。
濕疹的原因可以區分為過敏性和刺激性兩種,這兩種類型的差異在於免疫細胞是否有參與反應當中。皮膚科醫生會藉由患處的形狀、色澤、分布位置演變過程,進一步判斷病因是體質性(內因性)的,或是環境性(外因性)的。
「醫生,我這樣紅腫/乾癢/熱熱的,是濕疹嗎?」
相信很多人都有皮膚突然紅、癢、熱、痛的情況而就醫,在醫生都會說「這是濕疹」。也常有人說自己的患處乾燥脫皮,醫生卻說是「濕疹」;也有人患處是起滿紅紅癢癢的小水泡,也被醫生說是濕疹。因此,患者常常不明所以,濕疹應該是「濕的」還是「乾的」?
濕疹是一個廣泛的定義,無論是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等,只要是皮膚有發炎、紅腫、組織液流出、脫屑等的皮膚症狀,都可以稱為「濕疹」。而在臨床上,濕疹又可以和「皮膚炎」相互指稱,如此一來,就更加混淆了民眾對於「濕疹」的定義。
濕疹在醫學定義上是「非其它疾病」所造成的表皮及真皮層發炎。濕疹的原因可以區分為過敏性和刺激性兩種,這兩種類型的差異在於免疫細胞是否有參與反應當中。若在皮膚發炎的過程中,活化了許多免疫細胞,則是「過敏性」的濕疹。如果過程中沒有免疫細胞的參與,則是「刺激性」的濕疹。
皮膚科醫生會藉由患處的形狀、色澤、分布位置演變過程,進一步判斷病因是體質性(內因性)的,或是環境性(外因性)的。
醫生會依照視覺的第一印象,結合問診,來判斷濕疹是否為環境性(外因性)。醫生會鉅細靡遺地詢問患者在濕疹發作前是否接觸過什麼物質、吃過什麼食物、去過那些地方等,都是希望可以明確找出和濕疹發作有直接相關的因素。
找出明確相關的因素後,醫生會請患者先避開,才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例如患者可能去泡了溫泉,便有可能是因為溫泉水溫過高、或是溫泉內含的物質(如硫磺)而引起的皮膚炎,患者可能需要暫時避開這兩項因素,除了讓患處澈底痊癒,也可以確認濕疹原因。
體質性(內因性)濕疹診斷複雜,通常是由於環境性(外因性)的可能很低後,醫生才會轉向往體質性(內因性)尋找線索。
一般而言,體質性(內因性)濕疹會被歸類於「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汗皰疹」等等。由於「濕疹」泛指所有「皮膚發炎的狀態」,因此在臨床上也被作為皮膚炎的代稱。這些帶有「專業名詞」的濕疹類型,都有強烈的特色、反覆發作,以及最為重要的「沒有具體的病因」以及「在誘發因子出現」時才會發作。
濕疹發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
當濕疹處於急性期時,患處會出現突出的紅色丘疹,且有皮膚發癢、紅熱脹痛的情形。若是患者因搔抓造成皮膚破口,有時甚至流出組織液,讓患處濕濕亮亮的,比一般皮膚看起來濕潤,這也是「濕疹」之名的由來。
而當患處由急性期的反覆發作,轉變成紅色或淡紅色的顏色,皮膚開始變乾、變厚,甚至出現皮膚整片脫屑的現象,則由急性期轉至亞急性期。如果濕疹進展到這個階段,通常代表患者可能有濕疹體質,且皮膚的表層已經不是健康的狀態了。
慢性期的濕疹皮膚轉為暗沉,皮膚變的又厚又粗,好像長了厚繭一樣。這表示皮膚已經在長期的反覆發炎中受損,不健康的表皮又很容易引起發炎。此時需要除了治療外,更應該加強保濕,讓健康的肌膚可以順利生長。
濕疹伴隨著的搔癢是患者最以忍受的痛苦之一。醫生或是護理人員在診間或是取藥時總是會不厭其煩地提醒患者「千萬不要去抓」,因為指甲不僅藏污納垢,搔抓更可能形成皮膚表面的傷口,造成進一步的細菌感染。
至於坊間流傳的各式止癢方式,像是沖熱水、用拍的、用彈的等等,都是錯誤的!因為濕疹患處的皮膚已經是在發炎受傷的狀態,上述的這些行為都可能會更加破壞脆弱的皮膚表皮,或是讓患處的微血管擴張更加嚴重。
醫生通常會開立止癢的藥物,請患者感覺搔癢時便薄薄地塗抹一層。患者若是真的試圖以物理方式止癢,可以考慮涼水沖洗患處,或是利用冰袋短時間冰敷一下後,儘快使用保濕乳液保護患處。
止癢不僅是避免患處被搔抓產生二次傷害,更是讓患者不因惱人的癢感而造成心理及情緒上的負面影響,能夠維持日常生活以及持續治療的主因。
醫生在治療濕疹上,會以「症狀治療」為主,以藥物輔助受損的角質層逐步回復健康皮膚的狀態。常用的藥物有下列:
外用類固醇,對於輕度及中度的濕疹有很好的消炎及止癢效果,但長期使用下會有皮膚變薄、皮膚萎縮的副作用。
抗組織胺是很常見的止癢藥物,雖然現在有研究認為這類型藥物實際止癢的效果並不好,有效的原因其實來自於嗜睡的副作用。因此,嗜睡副作用較強的抗組織胺會比較有效喔!
抗生素與抗黴菌藥物是使用在患處同時有細菌或是黴菌感染的患者身上,用來控制感染,避免感染讓濕疹更加嚴重。這類型藥物一定要吃完整個療程,才不會讓身體產生抗藥性。
局部的免疫抑制劑則是考慮到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可能的後遺症,也可以控制濕疹。
配合醫囑,正確用藥,不僅可以減緩濕疹病灶的不適感,讓皮膚儘快由發炎狀態回復正常。患者也可以儘快地回復正常生活,不被濕疹的痛癢及外觀變化而干擾生活作息。在身心健康、情緒平穩之下,皮膚也會自然美麗漂亮。
參考資料
更多相關文章
油癢皮屑也讓您困擾嗎?decent rossi帶您瞭解惱人的脂漏性皮膚炎
別再害怕新生兒的乳痂、胎垢!decent rossi教您應對嬰兒脂漏性皮膚炎